我是从1970年开始从事会计工作,先后奋战在会计实务、会计教学、审计等工作岗位上,屈指算来已有30余年的会计工作职令。我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会计工作的巨大变化,感触良多。今天适逢祖国60周年的大庆,我想在此谈谈我——一个新中国的同龄人真实的切身体会。

我认为我国会计工作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转变

我清楚记得在1970年我编制的第一份农场会计报表,封面上印着“绝密”二字,当时的会计信息是绝密的,为的是防止苏修特务窃取数据,搞破坏活动。而今,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是公开的、透明的,我作为一名某上市公司的签字注册会计师,我的名字连同该上市公司的经我们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信息一起登报上网。从“绝密”到“公开”变化何其之大。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转变深刻反映了我国会计理念的转变,也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公开、公正、公平的重要性,只有公开才能公平,只有公开才能公正。

  • 算帐使用的计算工具的变化

大家可能在电影里看到过旧社会的会计被称为帐房先生,形象代表是身穿长衫,手拿算盘。解放后会计使用的计算工具也一直是算盘,记得立信复校后也是有专门的珠算课,要求学生掌握打算盘的技巧——快速、准确。我也打过二种算盘,一种是二五档的大算盘,一种是一四档的小算盘。后来大的计算器作为我们审计人员的计算工具,取代了算盘,因为它携带方便,熟练了计算也很快。而今已是计算机(会计人员用电脑记帐,配套的有各种软件,平时每日按要求输入相关的财务信息,月末自动生成报表,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审计人员也是用电脑审计,特别是对于加加减减的数字,通过EXSl表格,结果会自动生成,而且准确、快速。)

说起计算工具的变化,我的感触特别深。1970年我在农场时所经历的汇总报表的编制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时采用的方式是,总场会计将所有分场的总帐会计都集中在总场,然后由总场会计报报表项目,各分场会计将本分场这一会计项目的数字报出来,所有在场的人均用算盘进行加计,最后总场会计将数字往汇总报表上填。这种方式很原始,也很兴师动众,效率却很低,中间往往会有人加错,有时报出的结果是五花八门,只能再加一遍,但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却也很热闹、很愉快,印象特别深,所以尽管已经过去了30余年,我还记忆犹新。

1994年前我们在会计师事务所编制合并报表也是采用手工的,是将各子公司的单体报表数字摘录到哈达的纸质的底稿中,再用计算器加总并减去抵销的数字生成合并报表数,轧平后再抄录到合并报表中去。这种方式也很原始,效率低,出错环节多(加计过程、抄录过程都很容易出错,)碰到轧不平时要化较多的时间,特别是需要修改报表中的数字(哪怕是一个数字)那就要伤精动骨、费时又费力,记得当时对IPO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报证监会审核后需要修改其中的会计数字,那么申报注册会计师为了赶时间付出的代价往往是一个不眠之夜。

而现在做合并报表都是用电脑,设计了一定的程序和公式后,导入单体报表的数字后计算机会自动加总,输入抵销分录后计算机会自动过入,输入持股比例后,有的基本抵销分录计算机也会自动生成,并且能自动生成最终的排好版的合并报表。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改一个数字是非常方便的事。而且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质量,由于减少了很多摘录、抄写的过程,可以避免了相关人员的疏忽错误;另外还便于复核,当设定程序后,在有勾稽不符的地方它会用你设定的颜色来提醒你,省时又省力。对于复核人员在审定电脑中相关的公式后,只要对其中非设定公式的、特殊的抵销分录进行详细审核就可以了,对于计算电脑无论在准确性和快速性上要大大的高于人工。如果我们对设定的公式加以锁定,使用人员不能改动,则这部分复核人员也可以不用审核,这更大大提高了我们审核人员的工作效率。

  • 会计报表定义与格式的不同

1993年以前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所编报的会计报表名称叫“资金平衡表”,它分三段反映,三项资产和三个基金,流动资产与流动基金、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专项资产与专项基金,一一对应并要求三段三平衡,各项基金只能用于买所对应的资产,不能跨越使用,也就是说固定基金只能买固定资产,专项基金只能买专项资产,流动资产只能用于买流动资产。如果你要买流动资产,而此时你的流动基金不够,即使固定基金有多余,你也不能用此多余的固定基金去买流动资产。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为设定的界限,不能逾越。今天说来大概很多年轻人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人为地划分各种基金,还不许相互使用,岂不是自己束博自己的手脚。

因为要引进外资,而外国的财务人员对这“资金平衡表”看不懂,他们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钱,买酱油的钱就不能买米,买盐的钱却不能买醋。看不懂报表也就不敢来投资。要引进外资,会计必须要改革。为此,1992-1993年我国进行了重大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分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两则两制“),并于199371日起由所有企业实施。资金平衡表改为资产负债表。取消了专用基金报表。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除资产负债表外,还有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后来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又将财务状况变动表改为现金流量表。

2007年新准则实施后,编报的报表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现金流量表。不再编制利润分配表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资产负债表的部分项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部分项目有增删,部分名称有变化。报表项目金额的列示全部统一为年末数、本年数在左,而年初数、上年数在右。(原来上市公司的报表如此排列,而其他企业的报表是反向的)。现金流量表改为比较报表,且仅反映直接法部分。间接法作为附注列示。

  • 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

第一次变革是1993两则两制的发布并实施,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即由适应于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转换为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可以说两则两制为推进我国企业会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两则两制取消了企业提取固定资产折旧交两金,从而确立了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两则两制提出了企业的应收账款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通常为按应收账款余额的3‰5‰计提)计提坏账准备,从而确立了应收账款应当反映其可变现净值的理念;两则两制首次提出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概念,从而建立了会计要素定义,并从多种记账方法统一为借贷记账法、资金平衡表改为资产负债表等。两则两制为会计的进一步改革,为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的国际化,为引进外资,企业走出国门奠定了财务会计的基础。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股份制改造日益兴起,并在国内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同时,我国企业到香港、境外等地发行股票,接受外国政府贷款、世行贷款、亚行贷款等越来越多,相应地带来了会计的国际化协调问题,特别是上市公司因其投资者众多,公众关心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远远高于对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必然提到了议事日程,尤其是琼民源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以及证券监管部门对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财政部于1997年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旨在规范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增加关联交易的透明度;其次,又于1998年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收入、投资等七个具体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八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并实施,对于加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反映其资产的价值和损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会计改革是在2000年岁末,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于20011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后来,财政部又发专文扩大了该制度的实施范围,规定其他企业亦可先行实施该制度,国有企业报请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也可实施该制度。可以说,新会计制度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自199371日实施两则两制以来的又一轮会计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此次会计改革旨在打破行业、所有制、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的界限,并加速与国际会计惯例相接轨,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此次改革对于提高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会计行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三次会计改革是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全球化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为了实现我国会计审计准则与国际趋同、为了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也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会计审计整体水平,2006215日,由财政部主办的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宣布2007年,新会计准则体系在上市公司实行;新审计准则体系在所有会计师事务所实行。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是我国会计审计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一套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为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和运行效率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与行业会计制度及其有关专业核算办法等之间的关系问题。确立了以基本准则为主导、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为具体规范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奠定了我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平台,可以有效避免我国会计核算标准之间的不一致问题。创造了一个既坚持中国特色又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建立了一个既能让国人认可、又能使国际认同的准则趋同平台。具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等,基本准则的作用是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和为尚未有具体准则规范的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二是具体准则,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38项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为企业处理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具体而统一的标准;三是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包括具体准则解释和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等,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其最显著特征是: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趋同,又适应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有幸亲历了这三次重大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且一直奋战在会计工作岗位上,还承担了部分新制度、新准则的培训工作,为此,我须殚精竭虑,认真学习领会。在此过程中我尝到了付出的艰辛,也倍感收获的喜悦。我既为我国会计改革的成功,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兴奋不已,也由衷地感到会计人员的责任重大,必须加倍努力地学习新的会计知识,才能与时代同步,为祖国的突飞猛进的会计发展多做贡献。 

上海公信中南会计师事务所

(作者:郑雪倩,发表于《上海注册会计师》2009年第五期)